在皖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流传着一家四代接力守护烈士英魂的佳话,现在的守护者是年近七旬的退休教师张先鹏。
与张先鹏老师有过多次接触,今年清明节前日,舒城各级各类好人、道德模范、志愿者一行十多人,前往南港镇老岭村,参加“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色记忆”清明祭英烈活动,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张先鹏的家,也是第一次祭奠王先会烈士。
这天,在濛濛细雨中,我们聆听了张先鹏老师讲述烈士的英雄事迹和张家四代为烈士守墓的故事。
第四代守墓人:张先鹏
01
那是一段血雨腥风的岁月,1946年至1947年间,晋冀鲁豫野战军执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由华北挥戈南征,挺进中原,连克大别山区数十个中小县城,为开创革命根据地打开了新的局面。
时年,刚刚建立的中共舒城县委向辖区内东南山区的庐镇、城冲、杜店、乌沙、曹家河、西衖派遣了六个工作队。当时,相邻的晓天、梅河、张母桥归舒六、六霍二县所辖,其余地区仍被国民党军队占据。
1946年10月2日,在县委组织部部长侯希仁同志的率领下,华北南下干部和新四军第四班班长王先会等三十余人,从县委临时驻地韦家大屋出发,悄然插入国民党统治区域的舒城、桐城、庐江三县边界,保卫新生革命政权。那时,南港区政府就设在现在的南港镇老岭村狮子形组狮子洼。
然而,没几天,刘邓大军主力战略转移后,国民党派兵“清剿”马槽、大小关、南港、西衖、老岭等地。身体多处受伤的王先会就留养在张先鹏的曾祖父张孔彩家里,受伤的王先会得到了张孔彩夫人的精心护理和照料。
当时,国民党的管控很严,张孔彩一家隐瞒了王先会的枪伤,其时也没有人敢为王先会诊治抢伤。由于缺医少药,王先会的伤口发炎,和身上腰部背部的几处毒疮一起化脓,用手挤浓时疼痛难忍,张孔彩就用嘴吸。为给王先会疗伤,张孔彩只好上山采集草药,先用浓茶清洗,再用中草药敷在伤口上。王先会的肩膀上有一处伤口,长期化脓不止,一次在吸浓时张孔彩舌尖感到了硬物,舌舔多次确定为弹片,张孔彩让王先会咬紧毛巾,用自己的牙将弹片咬了出来。在场的游击队员们感动得直流眼泪,王先会当着游击队战友们的面,跪在地上喊起了:“爸,妈!”
从此,王先会与张孔彩一家,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除了打仗,王先会总是帮助打柴、挑水、干农活,张孔彩夫妇更是把王先会当作自家的孩子看待和呵护。王先会身体虚弱,为了帮助王先会快点恢复,张孔彩夫妇将家里的鸡鸭杀了,给王先会增加营养,却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吃。
王先会烈士用过的土枪
1947年农历十月初十,由于叛徒的出卖,王先会被国民党残忍地杀害,烈士牺牲时年仅21岁。
说到这里,张先鹏声音有些哽咽,顿了顿说:王先会是河北武安县人,听老辈人说,他当时牺牲的场景非常惨烈,是五体分尸。
烈士被杀害三天之后,张孔彩一家偷偷地将王先会被肢解的尸体搬回来,张孔彩在用丝线把烈士的尸体缝合时,发现王先会的口里没有舌头,下身器官也不见了,就让张先鹏的曾祖母装成打猪菜的妇女到山上寻找,随后和尸体合在了一起。
国民党发现王先会的尸体不见了,进村追查,把张孔彩一家人也捆绑起来,要他们把王先会尸体交出来。为了不让国民党找到王先会的尸体,张孔彩把王先会的尸体藏在自家门前的山坡上,用树枝覆盖着。
后来,因听到对面山头游击大队战事枪声,国民党慌忙撤离,无功而返。随后,张孔彩一家将王先会烈士就安葬在自家门前的山坡上。自此,张先鹏的曾祖父张孔彩就成为烈士王先会的第一代守墓人。
02
1947年农历10月12日下午,驻南港的国民党46师521团团长李涛获悉西衖周家祠堂在召开公判大会,要处死潜伏叛徒,立即在南港黄家大屋召集所部营连长会议,并于农历10月13日凌晨2点,带领全副武装的一千余人,配备各种轻重武器,兵分多路向我区政府所在地狮子洼发起猛烈进攻。
敌人的兵力几乎全部集中在老岭,对狮子洼周围村庄实行铁桶般包围。好在我区政府早已得到情报,快速处置了叛徒,转移了物资。随后,我区武装还控制了黄大山、项家岭头,因此敌人清剿大半天一无所获。恼羞成怒的敌人就在当天下午,对狮子洼和周边的干部群众进行疯狂报复,残杀无辜,其行为令人发指,致使东西衖一带村庄十室九空,凄惨到了极点。
那天,幸亏张先鹏的曾祖父张孔彩叫张先鹏的大伯张道品及时送达情报,区政府领导才得以安全转移。不幸的是,张道品在送情报回家途中不慎摔伤,不久辞世,时年也是21岁。
2023年7月22日,张先鹏(右)在烈士墓前为作者(左2)讲述烈士的英雄事迹。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老岭就成立了苏维埃政权,经常在老岭村西岭村民组的天鹅埫开展革命活动。那个地方四面环山,易守难攻,也是欧家岭暴动的发源地。这次暴动中,张孔彩的大儿子张传周也是在21岁的大好年华,为建立苏维埃地方政权,送信回家途中摔伤,半个月后不治身亡。
张孔彩的二儿子张传友,在当年刘邓大军主力战略转移时,就是帮助大部队运送粮食、物品的支前群众。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新中国的农民,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张传友义不容辞,接过父亲为烈士王先会守墓的光荣使命,担当起为烈士守墓的重任。
每年清明节或烈士死难纪念日,张传友都要带上子女们到烈士墓前,为烈士焚烧纸钱和清理坟前杂草,并教育子女要永记烈士精神,做一个信守诺言之人,为新中国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不要向国家提出其他非分要求,以告慰先列英灵。
03
守护烈士墓的第三代守墓人张道荣,儿时就耳濡目染了烈士王先会为建立新中国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以及先辈们与烈士等革命军人的深厚情感,幼小的心灵更是埋下了崇敬英烈的种子,在父亲张传友去世后,他就担负起父辈的重托,为王先会烈士守墓。
改革开放以后,周边村民都走进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去发家致富,张道荣依然选择生活在农村,时刻不离乡土。他说:“这里有最让他牵挂的王先会烈士,他要经常到坟前与烈士拉拉家常话,叙叙军民情。”
每年,为烈士扫墓,张道荣都要在烈士坟头添上几框新土,还专门为烈士修筑了墓坝,以此作为对烈士的崇敬和对烈士精神的传承。
2000年,张道荣在弥留之际,把张先鹏叫到床前,叮嘱道:“我们张家人绝不能做食言之事,一定要把烈士看作是自己的祖先一样,世世代代守护好烈士之墓……”
张先鹏说,当时,父亲神智已经有些恍惚了,没想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父亲还会拼尽最后的力气,把这件事情安排好。
2023年7月22日,作者采访张先鹏(右)
04
张先鹏生于1954年,1974年在南港镇老岭小学任民师、少先大队辅导员,2007年任南港镇东衖小学副校长。他每年都带领学生们到烈士墓前瞻仰烈士,给学生们讲革命故事,始终把烈士墓作为学校的红色教育基地。
遵照父亲的遗嘱,每年清明、大寒或烈士死难纪念日,张先鹏都会到烈士墓前祭拜,给烈士墓地培土拔草,他还带领儿孙们一道来祭奠,就是想让孩子们永远不要忘记,这里躺着一位为革命牺牲的烈士。
清明节,张先鹏虔诚地在墓前长跪,轻轻地祷告:“希望您在九泉之下一路走好,我们会保护好您的坟墓,把您不怕牺牲、敢于和敌人奋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张先鹏带着思考的神情说:“我们一定要让老岭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特别是要教育好青少年一代,铭记老岭的那段红色历史,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家乡,以此来告慰先烈的在天之灵!”
从1947年到2023年,为了一句承诺,祖孙四代为烈士王先会守墓七十六年,他们始终无怨无悔。张家代代为革命烈士守墓的义举,在皖西大地传为佳话,受到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2019年9月,张先鹏获评“安徽好人”。
临别前,张先鹏望着烈士墓饱含深情地说:“我还有一个打算,我要跟我的儿孙们说,将来,在我百年之后,要把我的坟墓就选在烈士的身旁,到那时,自己就可以每天守着烈士拉拉家常,也不会孤单……”